2023-05-12 12:23  职场知识
  简历上什么都写只会害了你!
 
  很多同学写简历时
 
  都会陷入一个误区
 
  因为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
 
  所以啰啰嗦嗦什么都写
 
  (跟论文凑字数似的)
 
  但实际上
 
  简历不是以字数取胜
 
  内容越多,HR越难找到重点
 
  因此我们也要学会给简历做减法
 
  明白什么不能写、什么不必写
 
  个人介绍篇
 
  身高、体重、三围……除非岗位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不需要写;具体住址、身份证号……这类涉及个人隐私的,也不必在简历上体现。
 
  如果没有合适的证件照、职业照,宁愿不放照片,也不要放什么卡通头像、高糊自拍!真的,别放!
 
  教育经历篇
 
  小学到高中的教育经历,十分不必要!
 
  不到满绩点80%的绩点,十分不必要!
 
  (年级或班级排名不错,可以写排名)
 
  非主专业且与意向岗位不相关的课程,十分不必要!
 
  工作经历篇
 
  过于短暂(少于3个月)且与意向职位无关的全职或兼职,可以不写,尤其你有很多这样的短暂经历。这类经历写太多,会淡化真正有效的工作经历,还会让HR认为你稳定**差,短期跳槽风险高。
 
  “真正有效的工作经历”也不需要大段描述日常细节,主要体现在这份工作中你的行为/方案+产生的成果/解决的问题,用数据辅助说明,例:
 
  在XX时间内,提出针对XX目标人群的专栏企划,独立撰写XX篇公众号推文(文案+排版+设计),产生XXXX阅读量,同比提高XX%,增粉XXXX人。
 
  校园经历篇
 
  其实还是那句话,与意向职位不相关的经历,都可以不写或略写。
 
  有的同学可能就要问了:“那我没有校外实践,也没有什么相关的校内经历,怎么办呢?总得写点啥吧……”
 
  实在没有什么相关的经历,那么可以拆解自己其他校园经历里,是否有相关能力的体现。比如,这个岗位要求文案能力,那你是否写过日常随笔、社团宣传文案、社媒文章,以及是否有广泛的阅读量。
 
  获奖经历篇
 
  不太出名/与岗位无关的奖项,不用罗列,占篇幅不说,实际HR也不知道这些奖项能体现你什么方面的能力。
 
  如果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奖项,“获奖经历”部分都干脆删去不写,这不是简历的必需项。注意是这部分都不要,而不是在“获奖经历”这一栏写“无”,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个人技能篇
 
  简历上的“个人技能”实际上指的是“能应用于工作的技能”。
 
  有的同学个人技能写“唱歌”,或许你唱歌真的很好听,能一边办公一边展示歌喉,但这……在全球职场来说都很炸裂。除非是想应聘“唱跳练习生”,其他时候就别写“唱歌”了。
 
  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掌握的技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英语能力良好”……几乎是大部分简历的通用话术,但这太宽泛了,让HR心里没底——这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毕竟简历上写“熟练”,入职之后EXCEL单元格内不会换行的也不是没有。或许你可以尝试这样描述:
 
  √熟练掌握EXCEL常用技能,如数据透视表、VLOOKUP、常用函数……
 
  √能够运用PPT快速制作日常方案、汇报演示……
 
  √通过CET-4/6(分数高可以写出来,低分飘过就不必了),英语能力良好,可以完成英文文件阅读以及商务会话等……
 
  自我评价篇
 
  如果没什么好评的,可以不评。
 
  但不要写冗长的自我评价,内容全是诸如“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为人严谨”这样的套话。这些不会成为加分项,反而让人无法抓住重点,也不能看出你的个人特点。
 
  对应岗位特点去抓自己的优势。假设你想要应聘的是“新媒体运营”,那么自我评价可以尽量往职位要求靠拢:
 
  喜欢冲浪,熟悉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玩法。拥有敏锐的热点嗅觉,可以迅速跟进热点,完成相关文案撰写及推广引流。
 
  用语、版面
 
  尽量避免过于自我的用语,比如二次元梗、网络用语(没有说它们不好,但是用于正式简历会显得不太正式)。
 
  尽量避免过于创新的设计,比如花里胡哨的配色、连名字都很难一眼看到的特别版面。
 
  另外,简历不需要单独的封面和封底,所有信息最好能在一页展示完毕。
 
  其实只要扫一眼简历
 
  就能大致判断这个应聘者的能力和态度
 
  学姐经手过的很多简历
 
  字里行间写满了“敷衍”二字
 
  这或许就是有的同学
 
  校招季投了成百上千份简历
 
  却没拿到满意offer的原因吧~
 
  一份好的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
 
  一份敷衍的简历则会成为拦路虎
 
  那么,何不趁现在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简历?

来源:前程无忧 关键字:简历上什么都写只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湖畔简历库(www.hupian.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35岁以上的人“求职难”,原来和3个“潜规则”有关,现实很无奈 下一篇:应届生离职原因大公开,到底什么最不能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