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09:24  美文
  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作者柳宗元(捕蛇者说文言文朗
 
  文言文栏目主要内容介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下面我们为您介绍“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作者柳宗元(捕蛇者说文言文朗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die;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die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die于是,吾父die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die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die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die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die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die乎此,比吾乡邻之die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翻译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die;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die肉,杀die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die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die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die,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die去,处处die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die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die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diedie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die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die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注释
 
  1.之:的。
 
  2.野:郊外。
 
  3.产:生产。
 
  4.异:奇特的。
 
  5.章,花纹。
 
  6.触:碰。
 
  7.尽:全。
 
  8.以:假设连词,如果。
 
  9.啮:咬。
 
  10.御:抵挡。
 
  11之:代词,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得而腊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
 
  13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4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6已:止,治愈。
 
  17去die肌:去除腐肉。去,去除。die肌,die肉,腐肉。
 
  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20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21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
 
  22募:招收。
 
  23者:……的人。
 
  24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收。当,抵。
 
  25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27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28则:却。
 
  29die于是:die在(捕蛇)这件事上。
 
  30今:现在。
 
  31嗣:继承。
 
  32数:几次
 
  33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34几(jī):几乎,差点儿.
 
  34几die者:几乎要被蛇咬die的情况。
 
  35数:多次。
 
  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忧伤的样子。戚,忧伤。
 
  38余悲之:我同情他。
 
  39且:并且。
 
  40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
 
  41将:打算。
 
  42于:向。
 
  43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事:视事,处理公务。
 
  44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差事。
 
  45复:恢复。赋:赋税。
 
  46则何如:那么怎么样。
 
  47大:非常。
 
  48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49涕:眼泪。
 
  50生:使……活下去。
 
  51斯:此,这。
 
  52若:1、比得上。2、好像3、你
 
  53甚:那么。
 
  54向:从前。
 
  55为:做。
 
  56病:困苦不堪。
 
  57自:自从。
 
  58居:居住。
 
  59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60生:生活。
 
  61日:一天天。
 
  62蹙:窘迫。
 
  63徙:迁移。
 
  64殚:尽,竭尽。
 
  65竭:尽。
 
  66庐:简陋的房屋。
 
  67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68犯:冒。
 
  69疠:这里指疫气。
 
  70曩:从前。
 
  71其室:他们的家。
 
  72非…则…:不是…就是…。
 
  73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74嚣:叫喊。
 
  75隳突:冲撞毁坏。
 
  76骇:使人害怕。
 
  77虽:即使。
 
  78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79缶:瓦罐。
 
  80弛然:放心的样子。
 
  81之:指代蛇。
 
  82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83退:回来。
 
  84甘:有味地。
 
  85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86齿:年龄。
 
  87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
 
  88犯:冒着。
 
  89熙熙:快乐的样子。
 
  90旦旦:天天。
 
  91毒:怨恨。
 
  92是:这,指冒diedie的危险。
 
  93苛:苛刻。
 
  94乎:相当“于”,对.
 
  95于:比。
 
  96故:所以。
 
  97以:用来。
 
  98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99大风:麻风病
 
  100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101汪:汪汪,形容眼泪多。
 
  102貌:脸色。
 
  103质:质地。
 
  赏析
 
  诗歌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唐顺宗时期,唐朝国势日衰,柳宗元胸怀济世之抱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但遭到失败,柳宗元也因此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805--815)期间,他大量地接触下层,积极了解人民的疾苦。《捕蛇者说》即写于永州。
 
  以上就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作者柳宗元(捕蛇者说文言文朗诵),希望对您了解这篇文言文,能够更快的掌理解握,小编永远在您身边,快快乐乐每一天!

来源:捕蛇者说 关键字:柳宗元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湖畔简历库(www.hupian.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文言文: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_作者诸葛亮(诫子 下一篇:文言文:赵威后问齐使原文翻译及赏析_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