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02:51  个人简历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zhūgěliàng]个人籍贯简历资料现状写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140],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178]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1-4]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5]。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6]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176]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177]
 
  概述图片来源:中华英烈祠。[7]
 
  全名诸葛亮别名卧龙先生、诸葛武侯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蜀)、武兴王(东晋);武灵王(唐)、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元)等[8]封号武乡侯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140]出生日期181年逝世日期234年10月8日逝世地五丈原陵墓武侯墓安葬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主要成就隆中决策
 
  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汉
 
  安定南中
 
  五次北伐主要作品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最高官职丞相、益州牧、司隶校尉
 
  人物生平
 
  诸葛亮躬耕陇亩
 
  隆中诸葛草庐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9]
 
  卧龙岗诸葛井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
 
  [1]
 
  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10]
 
  其时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游学,三人读书都力求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常常从容地抱膝长啸,曾对其他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言。后来孟威欲北归故乡,诸葛亮对他说:“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遨游就好,何必回到故乡呢!”
 
  [129]
 
  诸葛亮隆中对策
 
  主词条:三顾茅庐、隆中对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11]
 
  诸葛草庐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12]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多次才见到诸葛亮。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向他询问道:“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帝之命,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伸张大义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
 
  [169]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多个州郡的数不胜数。当初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179]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13]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
 
  诸葛亮初出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14]
 
  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16]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
 
  [15]
 
  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16]
 
  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17-18]
 
  诸葛亮赤壁斗智
 
  主词条:赤壁之战
 
  诸葛亮舌战群儒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19]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19]
 
  [20]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21]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22]
 
  诸葛亮定鼎荆益
 
  主词条: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3]
 
  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以庞统为耒阳令,庞统因没有政绩而被罢官。诸葛亮向刘备进言,庞统有大才,不可小用。于是刘备任命庞统为治中,与诸葛亮一样被器重,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
 
  [24]
 
  诸葛亮画像(12张)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率兵入,保护益州安全。
 
  [25]
 
  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劝说刘备应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刘备亲自率军在谋士庞统的陪同下进入了益州。
 
  [26]
 
  至次年十二月,刘璋发觉张松私通刘备,将张松处死,下令守关诸将不准刘备兵马通过。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刘备棋先一着,占领涪城(今四川绵阳)。
 
  [27]
 
  刘璋派遣李严等退保绵竹,刘备则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分定蜀中诸县。
 
  [132]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被迫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后,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28]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当时法正统御外军、于内为谋士,治理蜀地睚眦必报,擅自杀死了诋毁自己的多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太过于跋扈,将军应该告诉主公,压制一下他的势头。”诸葛亮说:“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军,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于内又怕孙夫人生事。自从法正辅佐主公之后,犹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现在为什么要约束他,让他不能如意呢?”于是对此事不再追究。
 
  [29]
 
  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法正对诸葛亮援引汉高祖进关中后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宽容治理。而诸葛亮却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认为如今形势与秦末不同,刘璋昏聩无能,自从他主政蜀地以来,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没有。蜀地的大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被大族的专擅所替代。所以自己如今实行严刑峻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形势。
 
  [30]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关中诸军阀后南侵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不下,刘备急忙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诸葛亮询问杨洪是否可以发兵,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咽喉,曹操来夺是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即刻出兵。
 
  [31]
 
  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然而,东吴的吕蒙极力主张“取羽,全据长江”。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季,吕蒙率领东吴军队,白衣渡江、斩杀关羽、夺取荆州。“隆中对策”因此而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诸葛亮托孤重臣
 
  主词条:刘禅、诸葛亮南征建安二十五年
 
  [191]
 
  (220年),曹操去世
 
  [191]
 
  ,其子曹丕篡汉自立
 
  [191]
 
  [192]
 
  ,当时蜀中传言称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
 
  [193]
 
  ,于是群臣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开始不答应,诸葛亮就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32]
 
  刘备同意后,于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
 
  [194]
 
  )在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
 
  [194]
 
  ,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33]
 
  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34]
 
  白帝城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闰六月
 
  [198]
 
  ,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章武三年(223年
 
  [195]
 
  )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35]
 
  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领益州牧,任命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
 
  [167]
 
  当时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交给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35]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蜀汉稳定了南中,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36]
 
  [37]
 
  [38]
 
  诸葛亮北伐中原
 
  主词条: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形势
 
  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抓住有利时机,决定出师北伐。建兴五年(227年
 
  [196]
 
  ),率军进驻汉中,顿兵沔阳(今陕西勉县)。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39]
 
  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蜀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40]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41-42]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3-4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45]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46]
 
  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
 
  [47]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
 
  [48]
 
  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46]
 
  [49]
 
  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制作木牛流马等,并且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
 
  [50]
 
  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亮派遣诸军运米,集结大军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51]
 
  诸葛亮祁山伐魏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52]
 
  [53]
 
  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54]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作为持节使者,到前线节制司马懿。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55]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52]
 
  诸葛亮病重而逝
 
  主词条:五丈原之战
 
  诸葛亮墓
 
  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
 
  [56]
 
  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57-58]
 
  诸葛亮身后之事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59]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60]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61-62]景耀六年(263年
 
  [199]
 
  ),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199]
 
  。
 
  诸葛亮主要影响
 
  诸葛亮政治
 
  廉政建设
 
  诸葛亮雕像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63]
 
  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64]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65]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汉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
 
  [194]
 
  (221年5月15日
 
  [194]
 
  ),刘备在成都称帝。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66]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66]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67]
 
  诸葛亮军事
 
  治军思想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诸葛亮认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将苑·将材》一文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一文中说阴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赏贤罚罪”、“安仁和众”、“保大定功”、“丰挠拒谗”。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如诸葛亮亲着的《法检》两卷、《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便宜十六策·斩断第十四》一文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68]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
 
  [69]
 
  ,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70]
 
  ”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71]
 
  。用兵南中
 
  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在建兴元年(223年)十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着,在建兴二年(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建兴三年(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建兴三年(225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随后,大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建兴三年(225年)秋。整个战役胜利结束。
 
  [36]
 
  [37]
 
  北伐曹魏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返回汉中。
 
  [39]
 
  建兴六年(228年)冬
 
  [197]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蜀军粮尽退军。
 
  [42]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44]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46]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52]
 
  军事发明
 
  八阵图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72]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木兽孔明锁地雷孔明棋
 
  诸葛亮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180]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180]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65]
 
  诸葛亮民族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大力推进郡县制,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172]
 
  同时,他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他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173]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
 
  [174]
 
  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173]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172]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为此,他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另外,他还通过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和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173]
 
  诸葛亮书法
 
  诸葛亮墨迹拓本(传)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181]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181]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诸葛亮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73]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74]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宅西背北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168]
 
  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诸葛亮历史评价
 
  诸葛亮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182]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3]
 
  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75]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76]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83]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77]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78]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184]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185]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131]
 
  彭羕: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79]
 
  吕凯: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讬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
 
  [80]
 
  司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81]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186]
 
  习隆: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82]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65]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187]
 
  张俨: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133]
 
  诸葛亮两晋南北朝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65]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188]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张辅:①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②毅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从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其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83]
 
  袁宏:①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雰雺?宗子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②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125]
 
  习凿齿:①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130]
 
  ②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
 
  [135]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84]
 
  裴松之: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65]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85]
 
  孙盛: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
 
  [141]
 
  诸葛亮隋唐
 
  王通:使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有兴乎?
 
  [117]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86]
 
  李世民: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119]
 
  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
 
  [136]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
 
  [120]
 
  杜甫:①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21]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6]
 
  ③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7]
 
  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87]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虞世南: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136]
 
  王叡:孔明创蜀,决沉机三二策,遽成鼎峙;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宏规也。安危之机,存亡之要,审诸将略,可见徵焉。
 
  [138]
 
  诸葛亮宋元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朱熹:①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如授后主以六韬等书与用法严处可见。若以比王仲淹,则不似其细密。他却事事理会过来。当时若出来施设一番,亦须可观。②孔明本不知学,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③孔明也粗。若兴礼乐,也是粗礼乐。④忠武侯天资高,所为一出于公。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伯(霸)。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魏延请从间道出关中,侯不听。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从。不知先主当时只从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荆取蜀。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所守者只是庸人。从此一出,是甚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⑤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但所学不尽纯正,故亦不能尽善。取刘璋一事,或以为先主之谋,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当时多有不可尽晓处。如先主东征之类,不见孔明一语议论。后来坏事,却追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孔明得君如此,犹有不能尽言者乎?
 
  [118]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88]
 
  陈亮:①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②孔明,伊周之徒也。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89]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李昱:载经夔子国,多羡武侯贤。八阵躬耕后,三分未出前。北来愁魏武,东下骇孙权。
 
  [165]
 
  诸葛亮明清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90]
 
  朱棣: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91]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92]
 
  李光地:三代后,武侯是个小周公,朱子是个小孟子,具体而微。武侯才大器宏,通身绝无火气,虽以伊川之刻檄,每与周公同举,亦尊之至矣;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马温公比之。温公是个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当时曹操虽死,谋臣猛将尚多,兵经百链,三分天下有其二。武侯用弹丸之蜀,三五年间,魏人栗栗,应举者都不应举,以待蜀汉之至,是何声势!观所以治蜀,一事不苟,惟取益州一节,被人议论。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马允刚: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林则徐:①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淡泊心。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魂销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②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翊汉刘。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骨定军军奠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158]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93]
 
  诸葛亮近现代
 
  孙中山:①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②知喜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顺逆之理。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等之起兵驱逐满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
 
  [146]
 
  毛泽东:①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94]
 
  ②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144]
 
  周恩来:①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化干戈为玉帛,孔子折冲齐鲁。反内犯为罗拜,子仪心服回纥。王阳明诚格蛮苗,华盛顿德感民众。是诚也,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139]
 
  ②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纶巾、宁静淡泊、以德服众,铸就了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乃是诸葛亮之所以为大丈夫的表征。
 
  [145]
 
  易顺鼎:永安宫殿莽蒿莱,得相能将帝业开。主固择臣臣择主,才原须学学须才。万牛回首因龙卧,三马惊心为虎来。五丈原头星落早,至今蜀妇有馀哀
 
  [161]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内藤湖南:三国,千古罕觏之奇局也;武侯,千古间出之奇才也。如欲指三国之形势于掌上,照武侯之心事于秦镜,岂此区区小稿所能企耶?然禹域之形胜,素为潜心之处,武侯之遭际,素为感深之所,盖小稿于此有三致意焉。纵论其时,自小稿分内之事;若夫私淑其人,则吾岂敢耶?吾岂敢耶?
 
  [162]
 
  李岳瑞:天之产豪杰也不世出;而豪杰之生于其时也,又以时势之所拘挛,而不得尽其用;此所以莽莽二千余年,而所谓大政治家者,竟旷世而不能一遇也。必求其匹,吾于武侯之前,得二人焉:曰管仲,曰国大夫。于武侯之后,得一人焉:曰王景略……武侯则众贤道长,合志同升;身虽不及中寿,而身殁以后,蒋、董、费、姜诸人,规随惟谨,斠若画一,守先臣之政策,靡敢少变;而蜀之雄视西垂者,几三十年。较诸管子,倜乎远矣!国大夫之治郑,其内政外交,视武侯如出一人;然郑之为国也,壤地过小,而又介于两大之间;以自守则有余,若其扬国威于域外也,则退然弗遑任矣。……然则武侯之在三国,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矣!
 
  [163]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朱德: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150]
 
  胡耀邦:干革命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9]
 
  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60]
 
  邓小平:诸葛亮祖孙三代都好。
 
  [155]
 
  翦伯赞:在蜀魏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164]
 
  谭良啸: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刘振凯:诸葛孔明,浩气盈胸,见识卓荦,决胜千里,舍我其谁。
 
  [116]
 
  朱子彦:我认为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对综合国力数倍于己的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谓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的奇迹。
 
  [134]
 
  唐长孺: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志》评论诸葛亮说,军事不是他的专长,他在军事上只采取比较稳重的策略,还说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我看,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是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对曹魏的进攻,迫使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陷入了被动的地位,这就是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但是我们也要说明,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但他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
 
  [153]
 
  朱大渭:一个封建制时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后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热忱的颂扬和怀念,在我国封建制时代实在是少有的。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表明,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封建时代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综观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业,处处体现着他的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可以归结为修身养德、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的典范精神;忠顺勤劳、尽职尽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统一、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些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将永远昭示来者。
 
  [154]
 
  田余庆:①萧何于汉初论功为最,位次第一。而在刘备死前,诸葛亮徒有《隆中对》筹划之名而实际表现无多。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以之与萧何“发踪指示”、“便宜行事”之任比较,是颇不相称的。②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论个人的素质与才能如何,诸葛亮能起的作用总是要受历史条件的支配。他的《隆中对》睿智非凡,但毕竟也只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156]
 
  沈伯俊:诚然,由于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但若天假以年,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当然,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奇谋不足,究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这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应该看到,北伐未能最后成功,从根本上说,还是受到蜀、魏综合国力对比的制约。陈寿就指出:“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个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157]
 
  诸葛亮轶事典故
 
  诸葛亮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221年
 
  [194]
 
  ),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95]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96]
 
  诸葛亮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97]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成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98]
 
  诸葛亮孔明择妇
 
  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99]
 
  但也有黄月英其实是美女,黄承彦为了考验诸葛亮而故意将黄月英说成是丑女的说法。
 
  [201]
 
  诸葛亮三国臊子
 
  公元201年到208年,刘备雄踞新野,与诸葛亮、关羽、张飞共图大业。诸葛亮深感军队要行军打仗,朝比暮彼,居无定所,置饮困难,便潜心研究试验发明了臊子,作为战时应急食品被军兵交口称赞,后来传入了民间。
 
  [204]
 
  诸葛亮吝于宽赦
 
  有人批评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匡衡、吴汉治国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陈纪)、郑康成(郑玄)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100]
 
  诸葛亮人格魅力
 
  司马懿曾给诸葛亮写信提到,降魏的蜀汉大臣黄权经常坐起来赞叹述说诸葛亮,甚至都不顾贻人口实之嫌。
 
  [122]
 
  司马懿本人在与诸葛亮交战时,派人秘密查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乘坐素车,戴葛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司马懿听说后叹道:“可谓名士矣。”
 
  [123]
 
  后来东晋桓温征蜀,曾遇见一个一百多岁的诸葛亮生前时的小吏,问诸葛亮可以与如今何人相比。小吏回答:“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124]
 
  诸葛亮人际关系
 
  诸葛亮先世
 
  关系姓名备注祖先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
 
  [9]
 
  父亲诸葛珪汉末为兖州泰山郡丞
 
  [9]
 
  母亲章氏
 
  [148]
 
  ---从父(一作叔父
 
  [147]
 
  [149]
 
  )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
 
  诸葛亮兄弟姐妹
 
  关系姓名备注兄诸葛瑾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101]
 
  弟诸葛均为蜀汉官吏,官至长水校尉姐(两位姊姊)---大姐出嫁襄阳望族蒯祺,
 
  [102]
 
  二姐出嫁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103-104]族兄弟诸葛诞诸葛丰之后
 
  [105]
 
  [143]
 
  诸葛亮妻子
 
  关系姓名备注妻子黄氏民间相传名黄月英、黄绶、黄硕
 
  诸葛亮子女
 
  清代史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学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是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
 
  [106]
 
  关系姓名备注子女诸葛乔本兄长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诸葛瞻诸葛亮亲生的长子
 
  诸葛亮孙辈
 
  关系姓名备注孙辈诸葛攀(出继)诸葛乔之子。因诸葛恪被杀,无嗣,便回作诸葛瑾之后诸葛尚诸葛瞻长子
 
  [189]
 
  诸葛京诸葛瞻次子
 
  [190]
 
  诸葛亮后裔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107]
 
  诸葛亮主要作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陈寿所撰的《诸葛氏集》将诸葛亮的文章编为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但此书中大多文章已经散佚。该文集二十四篇分别为:《开府作牧》《权制》《南征》《北出》《计算》《训厉》《综核上》《综核下》《杂言上》《杂言下》《贵和》《兵要》《传运》《与孙权书》《与诸葛瑾书》《与孟达书》《废李平》《法检上》《法检下》《科令上》《科令下》《军令上》《军令中》《军令下》。
 
  [113]
 
  《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108]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109]
 
  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10]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临终遗表》《南征表》《弹李严表》《街亭自贬疏》《与孙权书》《称董厥》《司马季主墓碑铭》等百来篇作品。
 
  [175]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诸葛亮人物争议
 
  因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关于诸葛亮的故居,今南阳市与襄阳市有了较大的争议。根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文中说道,自己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是在南阳耕种的。
 
  [4]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所属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1]
 
  史书中记载的南阳在古代是为郡治,而现在的南阳和襄阳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范围大于如今的市,南阳市在古代是个县,名叫宛,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如今,现代南阳市的卧龙岗和襄阳市的隆中形成争议。对此,社科院学术论著提要(1991年)收录陈可畏的研究成果,对躬耕地的描述为:关于诸葛亮的隐居地点,一说在湖北襄樊市西北15公里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市西的卧龙岗。本文根据《三国志》、《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等书记载,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在隆中。东汉时,隆中居南阳郡邓县,故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至十六国时期,南北相争,以汉水为界,隆中遂属于襄阳县。至元,北方人南下为官,不了解历史情况及其变化,误以为诸葛亮所称躬耕之“南阳”是在今南阳市卧龙岗。
 
  [200]
 
  在后世论述争辩过程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1992年)中:实事求是地说,历代史籍文献在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上是不一致的,特别是一些晚期的记载与东汉、三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把诸葛的“寓居地”“纪念地”和“躬耕地”等同起来,并由此对南阳郡的辖区、归属产生怀疑,轻易得出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新说”,未免操之过急,失之公允。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对《蜀记》《襄阳记》《晋春秋》《水经注》视而不见,但也不能把超越《前出师表》和《三国志》记载,又缺乏其他文献和实物证据的“故宅”“家”视为“躬耕地”。那么,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呢?根据目前的综合考证,只能初划在汉水以北南阳境内,而且不排除在南阳卧龙岗的可能性其理由是:(一)卧龙岗在宛城西隆然而起的地方,汉代只有郡治宛可代表南阳;(二)卧龙岗地望优越,适于躬耕和蛰居,且有一定的可出入性;(三)蜀亡,故将黄权先已在宛建祠修庐和私祭之于道陌上不无可能;(四)陈寿未言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实质是他认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以北南阳境内;(五)刘弘登隆山,诸葛之故乡,发生在沔之阳,即汉水以北的地方;(六)唐代南阳诸葛庐已具规模和知名度。可见唐之前乃至更远,便有了一个兴起和发展的时期。
 
  [206]
 
  诸葛亮后世祭祀
 
  南阳在诸葛亮的人生履历中占有重要一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始终不忘南阳十年滋养,其一生的著述中屡有提及;南阳人更是由衷地爱戴这位卧龙岗之子。诸葛亮病逝北伐途中不久,南阳人便在他当年躬耕读书之处修庙祭祀,并代代相承。
 
  [205]
 
  明世宗钦定春秋祭庙规。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世宗为南阳武侯祠敕赐门额“忠武”,在《敕赐忠武侯庙规会文祭品檄文》中明确规定了每年春秋两祭庙规(春祭在每年农历二月的次丁日,即二月十四;秋祭在武侯忌辰,即农历八月二十八),并确定了祭文、祭品、礼仪规制等。之后各地诸葛亮祠(庙)争相效仿,春秋两祭随即风行全国。
 
  [205]
 
  诸葛亮后世纪念
 
  诸葛亮历代追封
 
  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111]
 
  ;
 
  [8]
 
  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帝王庙”,选从祀名臣37人,其中就有诸葛亮;清朝雍正皇帝特旨以诸葛亮从祀孔庙。
 
  [128]
 
  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
 
  诸葛亮墓地
 
  诸葛亮墓,即武侯墓,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墓园占地24万平方米,由山林和墓区构成,山环水抱,古木参天,殿宇、墓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古柏汉桂相辉映。墓上明清建筑以墓冢为中轴线排列,三院并联计70余间:石刻、壁画、塑像、匾联等文物荟萃,尤为珍贵者为现存汉柏22株,汉桂两株,皆荫翳挺拔。
 
  [171]
 
  诸葛亮故里
 
  诸葛亮故里位于沂南县砖埠乡的阳都故城。199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投资40万元人民币在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修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遗物。院内有千年银杏树一株,高23米,树围3.6米,树冠覆盖达360多平方米。纪念馆三块汉画像石均是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宽9米,长12.4米,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画。
 
  [170]
 
  诸葛亮祠庙
 
  成都武侯祠1991年,经当地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正式成立,区名取自辖区内的武侯祠(原为汉昭烈庙,昭烈为刘备死后的谥号)。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为蜀中著名的历史旅游名胜之一。
 
  [112]
 
  武侯祠
 
  汉中勉县武侯祠陕西省汉中市武侯祠,位于勉县(沔县),始建于公元263年,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约50年),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岐山诸葛亮庙诸葛亮庙位于诸葛亮逝世之地今宝鸡岐山县五丈原,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又因历代名人雅士题联赠匾,成为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庙群面南朝北,山门为诸葛亮庙大门,由正门和东西两个耳门组成,庙门古朴厚重,正门楣上书法家舒同书写的“五丈原诸葛亮庙”赫然在目,门两边是一副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总结。南阳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躬耕南阳所在地,历代皇室及百姓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202-203]
 
  南阳武侯祠
 
  宋金时期,南阳武侯祠屡遭兵焚。元延花二年(1315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给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
 
  [166]
 
  ;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钦赐”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颁祭文,明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后又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特谴驸马都尉郭景和来宛致祭。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祠貌规模亦更加壮观,并招致更多的封疆大吏、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题咏赋赞,极大的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
 
  [203]
 
  南阳武侯祠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武侯祠现占地230余亩,有殿堂廊庑等古建筑183间,历代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155幅,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196棵,是全国现存九处武侯祠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武侯祠。
 
  [203]
 
  诸葛亮景区
 
  襄阳隆中景区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襄阳诸葛亮广场
 
  诸葛亮雕像(3张)
 
  诸葛亮广场是湖北省襄阳市人民为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纪念三代下一人诸葛亮而建。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襄阳市政府塑诸葛亮铜像于广场。既彰显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又是中国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卧龙岗文化园卧龙岗位于南阳市区西部,是伏牛山余脉紫山向南延伸的一道岗丘。北连麒麟岗,南濒白河,三里河、十二里河沿岗体两侧缓缓南行,在“龙首”处注入白河。岗势绵延起伏,曲折回旋,如卧龙蟠伏。岗上松柏遍布,丛竹翠簇,潭水清碧,景色宜人。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隐居之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地因三顾,名遂千秋。
 
  [152]
 
  南阳卧龙岗景区
 
  卧龙岗文化园规划占地2000亩,向南至躬耕路汉画馆馆前路合围区域为卧龙出山广场及躬耕纪念地;向北至武侯路为三国文化园非遗文化街区为卧龙岗庙会地;向东至卧龙书院路区间为扩建元明清三代所建卧龙书院。园区规划以武侯祠为核心,以诸葛亮文化为中心,以躬耕精神为主题,以岗为根,以文为魂,以水绿为底,以龙脉为轴,构建山水文绿及交通建筑诸系统,做到纲举目张,纵横交织,泾渭分明,条理清晰,浑然一体,使文脉地脉相融合。
 
  [151]
 
  卧龙出山
 
  沂南西山卧龙公园沂南县城西山坡修建了“卧龙公园”,亦称西山诸葛亮公园,此公园总投资600万元,1992年分两期建设。有全国体量最大的诸葛亮铜像一尊,用铜3.5吨,身高7米,总重7,000公斤;并建有浮雕,总长50米,共计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据《三国演义》故事雕刻而成,记载着诸葛亮的战绩。另外,有仿古建筑5间,花岗岩石雕战马四匹,龟驼碑二尊,碑文刻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九龙壁面向人民街,总长15.2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建有公园大门两处,均为仿古式建筑。目前,沂南县政府已聘请旅游专家制定了孔明旅游区规划,拟充分利用诸葛亮家乡的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旅游开发,集中展现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其成长的文化氛围。
 
  [170]
 
  诸葛亮史料索引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
 
  [113]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114]
 
  诸葛亮艺术形象
 
  诸葛亮文学形象
 
  动画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由徐庶向刘备指引,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一开始并不被关羽张飞所看好,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军退走江夏,临走时诸葛亮设下伏兵水淹、火烧曹操军。而后作为使者去往江东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烧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回刘备营中后调遣关羽张飞赵云对曹操进行追击,策划出关羽华容道的典故。曹操败走后,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周瑜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荆州后识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计策,气得周瑜箭伤复发吐血身亡
 
  [137]
 
  ,临终叹“既生瑜何生亮”。刘备入川时折了庞统,驻守荆州的诸葛亮给叮嘱关羽“东联孙吴,北抗曹操”,带张飞、赵云等将入川支援,顺势拿下成都,而后参与了汉中争夺战,与群臣劝刘备称王。关羽失荆州后,假装生病来劝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诸葛亮,并让刘禅及其两个弟弟刘永、刘理认诸葛亮为相父。刘禅刚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马懿用计安排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将五路大军悉数平定。而后调兵遣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但在火烧兀突骨时自觉杀伤太过有损寿命。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115]
 
  诸葛亮戏曲形象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图案的外袍,手持羽扇。参与剧目《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又名《两将军》)---
 
  诸葛亮影视形象
 
  年份影视类型剧名扮演者1976电视剧《三国春秋》张瑛1985电视剧《诸葛亮》李法曾1985电视剧《诸葛亮》郑少秋1992电视剧《关公》刘小平樊志起1994电视剧《三国演义》唐国强1995电视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赵树海1996电影《诸葛孔明》刘永1998电影《超时空要爱》梁朝伟1999电影《一代枭雄曹操》刘永2001电视剧《卧龙小诸葛》任泉2004电视剧《武圣关公》王光辉2005电视剧《神鬼八阵图》于波2008电影《三国志之见龙卸甲》濮存昕2008电影《赤壁(上)》金城武(日本)2009电影《赤壁(下)》金城武(日本)2010电影《越光宝盒》曾志伟2010电视剧《三国》陆毅2011电视剧《回到三国》林峰2015电视剧《武神赵子龙》杨玏2015电视剧《食之军师》篠井英介(日本)2017电视剧《虎啸龙吟》王洛勇2020电影《三国志新解》室毅(日本)
 
  [142]
 
  2022电视剧《风起陇西》李光洁
 
  参考资料
 
  1裴松之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2司马光《资治通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3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虎啸龙吟诸葛亮怎么死的原著诸葛亮五丈原过劳而亡.闽南网[引用日期2017-12-12]
 
  6《方舆胜览·卷四十七》: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
 
  7诸葛亮.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5-04]
 
  8王瑞功.《诸葛亮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361页
 
  9《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10《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标题:诸葛亮[zhūgěliàng]
 
  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百度百科 关键字:诸葛亮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诸葛亮
湖畔简历库(www.hupian.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个人籍贯简历资料现状写真 下一篇: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个人籍贯简历资料现状写真

发表评论